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18日電 近日,南京一位網約車司機持刀傷人事件再次將網約車安全的討論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11月15日,人民網發布“南京網約車持刀傷人事件”輿情觀察顯示,截至11月15日10時,話題信息傳播總量達到2236篇,其中網媒報道842篇,報刊8篇,微信文章697篇,微博310條(不含轉發),APP新聞293篇,論壇帖文78條,博客6條,視頻2則。
與此前網約車安全事件發生后,輿論關注乘客權益的“一邊倒”態勢不同,此次安全事件發生后,輿論出現了更多理性的討論。網民從司乘雙方、平臺方等多角度展開評議。輿論普遍認為乘客要求司機在隧道路段加速行駛系不合理要求,而針對引發司乘雙方沖突的責任劃分,則因接收信息內容差異化等原因呈現出不同的情感趨向,網民分別立足于事件因果關系和次序、造成后果的惡劣程度等多個維度進行表態。
由此可以看出,公眾對互聯網新生事物的“偏見”和此前兩起惡性安全事件帶來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步消減,理性觀點進一步顯現。部分網民認為,應當厘清平臺方的監管義務和犯罪行為之間的關系,而非在出現安全事件時將責任完全歸咎于平臺方。
盡管有部分媒體對此事率先進行了報道,并在報道中使用“以隧道限速為由”“行兇者”“受害者”等具有引導性的詞匯。同時,還在報道中提到的涉事司機為平臺“五星”司機、受傷乘客表示涉事司機曾叫囂稱“我舅舅是公安局長”等細節也賦予話題更強烈的敏感性。其中#滴滴五星好司機深夜捅乘客#屬性反差大的話題還引發大量網民討論。但網民關注的側重點在于事件真相,整體觀點較為理性。
據人民網輿情觀察顯示,在話題相關討論中,媒體引導輿論走向的能力呈現出弱化趨勢,網民主觀判斷能力和訴求有所提高。部分網民認為有媒體報道以“春秋筆法”對事件擅自定義和引導,主觀色彩濃重,對此表示批判和不滿;針對媒體報道中突出“涉事司機是五星司機”的情況,有網民表示二者并無直接邏輯關系,不應因此而質疑滴滴評分系統。另外,也有網民提出當前事件真實情況仍待明確,應在錄音公布后再進行“站隊”,相關觀點普遍以呼吁媒體客觀還原事件真相,譴責主觀臆斷和惡意引導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2018年順風車命案中,輿論“一邊倒”的批評與質疑,網民關于該事件的討論中,出現更多理性的聲音,比如:不輕信單方面說辭、等待警方調查結果、平臺不應為司乘糾紛“背鍋”等。理性的探討一方面緩和了緊張的態勢,也為以后企業、用戶、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到網約車治理創造了比較好的輿論環境。
人民網輿情認為,在經歷多次輿論風波之后,有些網約車平臺與司機也被打上了“不光彩”的標簽,部分乘客受刻板印象影響對司機表現出反感與不信任,司機也開始變得慎言慎行,司乘關系變得愈發緊張。媒體關于該事件的報道呈現出關注司乘雙方權益的報道趨向,網民討論中理性聲音的上升也印證公眾“刻板印象”有所消退,這無疑有助于緩和原本緊張的司乘關系。網約車平臺可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投訴處理機制,引導司乘通過投訴渠道解決糾紛,降低司乘雙方發生沖突的可能,同時,在處理投訴過程中,要堅持公平處理原則,保障與維護司乘雙方權益,打破各方都是“弱勢”群體的定式。